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科创人独家】纷享销客林松:创业是格局与思维的放大器

babayage 科创人 2022-09-08

与上千位科技创业者共同关注科创人的成长心路。

文| babayage

编辑 |笑    笑

硅谷-深圳

从后端到管理 从代码到市场

科创人:2002年的时候,您为何选择回国发展?

林松:当年在硅谷工作的华人工程师中,对于是否要回国发展讨论得很激烈,明显分成了两派:选择留在硅谷,比较适合纯技术向的朋友,工作稳定、前景明确,在美国大龄程序员遍地都是,“写代码写到老”又是很多技术人梦想中的生活模式;选择归国,要面临诸多不确定性,完全不同的工作氛围、更陌生的市场,以及一个巨大的未知:中国的发展潜力究竟有几许?

打动我回国的因素有两个,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海归政策,尤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型海归待遇堪称优厚,但这不是重点,更重要的是甲骨文中国研发中心设在了北京和深圳,我恰好是深圳人,还是希望离家近点。

科创人:相对于在硅谷的工作状态,回国后发生了哪些变化?

林松:我在硅谷时供职于甲骨文技术平台部,是一个偏后端的开发岗位,习惯了自定规划、自定周期的工作节奏,当时我们一个中间件产品平均迭代周期是1年半到两年。

归国后,成为了研发团队的管理者,要介入产品规划,频繁约见客户采集需求成了很重要的日常工作。很多客户对于自身的需求只有模糊认知,解决方案不是问题,帮助客户准确理解自己的需求、准确匹配解决方案,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。在客户的不确定性面前,业务周期、产品规划都展现出了不可控性,这是第一个挑战,更贴近业务、直面市场、更强调应变的规划。

另外,管理工作成为了重要的工作,虽然我之前也带过小团队,但一下从管理四五个人到二三十人,变化还是挺大。好在甲骨文的培训体系非常给力,一年下大概有六次接受来自全球的专家封闭式培训的机会。在学习过程和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,技术人员转型管理最重要的是调整思维,要丢掉对细节的执念,管目标、管进度、管绩效,还有尤为重要的一点:要有赋能团队的意识,这一点对我个人发展影响巨大。

最后,迟早也要谈到,回国之后与腾讯产生了交集,甲骨文的办公地点在深圳飞亚达大厦的16楼,这个大厦的3~10楼就是腾讯。

甲骨文-腾讯

TAPD之父,见证SOSO分合

科创人:您供职于甲骨文这样的国际级巨头期间,是如何看待腾讯这样的国内互联网企业的?

林松:年轻、有朝气、娱乐化,产品相对比较简单。在生活层面大家交集很多,坐电梯、吃饭都能遇到一起,但说实话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这些空间距离很近的朋友,在某些方面却是最遥远的,没想过能在事业上有交集。

后来机缘巧合,和腾讯的几位创始人深入交流了几次,发现腾讯的未来规划清晰明确,并且极度务实,对腾讯的印象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观。我逐渐意识到,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战术风格上与甲骨文们有着根本性的不同,但不存在高低之分,是在战略层面各有侧重。在2006年前后有些事情基本已经形成了普遍共识:国际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没有办法与国内互联网公司竞争,后者唯快不破,从idea到产品推向市场只要一个月,并且非常擅长在市场侧采集需求倒逼产品迭代,要知道对西方企业来说一个月还不够完成纸面上的产品构建。

科创人:从甲骨文加盟腾讯,单从字面来看,似乎就有很多需要适应的东西?

林松:不开玩笑的说,光适应就用了大概半年。甲骨文强调的是谋定而后动,在规划层面充分细致、周到、严谨,一旦推向市场就要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稳定提供服务。而腾讯恰好相反,快想快做快试,快错了就快改,一切都强调速度。

科创人:在腾讯度过了大约9年的时间,您认为这9年中自己成长最大的是什么?

林松:只提一点的话,应该是对管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,尤其是赋能与管理的关系。

加盟腾讯之初,本意是想加入到某个业务团队中,但随后被几位高层劝服,在腾讯内部搭建了项目管理部,负责提升5个事业部的研发管理能力。我考虑了一下,这份工作有机会把我所擅长的先进管理方法付诸实践,还能多接触不同的项目、不同的人,挑战与趣味并举,决定试一试。

科创人:《科创人》采访过的嘉宾中,有几位曾经扮演过内部平台搭建者、服务者的角色,私下里都会反应,这个工作比较得罪人,四面八方都是锅。腾讯高层决定让您去搭建这支团队,是否是看准了您在沟通交流方面的长处?

林松:这是一方面原因,决定任命我之后,顶层给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带我挨个跟各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吃饭(笑)。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前面提过的,强调管控还是注重赋能,强制别人适应你还是低侵入感的帮助对方提升,都能实现近似的目的,但合作顺畅度而言天差地别。

我在腾讯研发管理部期间制定了4P管理战略,核心理念就是以赋能提效,不是以管控提效:

Process,在腾讯内部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,引进敏捷理念,还培养了一只项目管理顾问团队,以轮岗的形式不断打磨管理实践,帮助各个团队赋能管理——这也是被挖角最狠的一只队伍(笑);

Platform,我牵头制作了一款项目管理工具——TAPD,这是我很自豪的一件作品,10多年过去了依然是企业微信上的第一大应用,还有一个叫Knowledge Manager的社区,在企业内部时单日访问量破万,如今也在企业微信上开放了;

People,配合外部咨询顾问建立起了腾讯的职级规划,将个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员工培养结合为一;

Patent,专利顾问,腾讯直到今天为止都是互联网公司中专利意识最强、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,因为内部有一只专业团队去帮助各个事业部提炼、整理、申请专利,建立知识产权层面的竞争优势。

这三年时间对我个人而言是成长速度最快的三年,接触到了全公司各个业务单元和几乎全部的高级管理层,虽然挑战很大,但收获和成长也很大。这件事做得七七八八之后,高层和我都觉得,是时候加入到某个具体业务单元了。

科创人:是您主动提出要加入搜索业务团队的吗?

林松:应该说是时机契合,腾讯早期的搜索业务一直是OEM谷歌,2009年腾讯自研的搜索引擎上线,搜索业务进入了独立发展期,公司决定加大对搜索业务的投入,因此调动了大量高级人才汇聚于搜索业务单元。

相比于研发事业部时期是在某一个专精领域内提升拓展能力,在搜索业务部我轮岗了很多岗位,开拓了自己横向的能力边界,比如市场、PR、品牌宣传,这些彻底摆脱了研发属性的工作极大提升了事业、拓展了思维边界、补全了各个领域的知识信息,构成了我后来决定加入到一个创业团队的底气。

-- 广告--

纷享销客

是事业,也是人生

2009年,林松加入搜搜,同年搜搜自研引擎上线

2013年9月,腾讯将搜搜并入搜狗

2015年,林松陪伴搜搜团队完成了与搜狗的融合后离职

2020年8月,搜狗收到了腾讯的非约束性收购要约

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

科创人:技术人成长过程中,35~40岁的抉择是关键一跃,几乎决定了自己未来的人生走势。当您决定加入纷享销客的时候,是否考虑过自己接下来的成长目标?

林松:(思忖片刻)似乎没有,但仔细想想,创业其实就是将一个事业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,成就它的同时也是自我成长、自我实现的过程。

创业跟打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,开车的朋友都知道,车能够拓展人的空间感和速度感,创业也是类似的感觉,在不断推进、完善一个创业项目的过程中,个体的认知、思维、格局,都被事业放大了,对人生的看法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回忆起甲骨文和腾讯的那些经历,总能想起来很多自己的事情,但是纷享销客这些年下来,能回想起来的都是公司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。

比如享销客最初对标的Yammer这种企业级协同工具,但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横空出世颠覆了这一领域的收费模式,我仍记得自己听到钉钉和企业微信进入这一领域时的心情,好在纷享销客早早布局CRM业务场景,才能及时调整战略方向。

反而我自己在什么时候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,记忆有些模糊了。

科创人:以您的资历,可选择的创业团队想必不少,选择纷享销客是出于怎样的考量?

林松:有比较现实的原因,纷享销客当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,在资本市场得到了很高的认可度;更要看前景,我认为中国的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全球顶尖的水平,两相比较,企业级互联网应当在未来5到10年有很大的发展——当然5年过去了,这个领域依然有很大的潜力。
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是罗旭(纷享销客创始人兼CEO)的诚意。我们认识很早,但当初我并不知道自己是他潜在的考察对象(笑),最初只是以朋友的身份给他提提意见、互通有无。后来他跟我说,他看好一个人才就得像谈恋爱一样,非要追到身边才行。

科创人:作为中国To B服务领域成长速度最快、也是竞争最激烈的CRM赛道领跑者之一,这些年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?

林松:高度个性化造成的千企千面,这是CRM创业者在技术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。企业服务的其他领域,比如招聘有最佳实践标准模板,绩效是固定周期、固定节奏,但销售完全不一样,千企千面是CRM服务的核心诉求。因此我们在前进过程中做出了“必须做PaaS”的决策,如果每一个个性需求都要用代码级开发实现的话,产品将非常难以维护,并且缺少灵活性。

第二个挑战是移动化,CRM服务必须要在移动端建立竞争优势,在移动端这一侧又要面临ios、安卓的原生化开发,以及种种机型适配性的问题。

科创人:在您看来,CRM赛道未来面临的技术挑战有哪些?

林松:首先是行业化,不仅是产品的积累,更是对客户业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的洞察和积累,这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重点。

第二是智能化,CRM在未来5~10年中,会逐渐升级为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的智能平台,它能提供智能化的业务评估,判断客户的价值和成交概率,预测产品销量……智能化与CRM业务结合是技术发力的重点。

第三是连接化,CRM不再只是企业销售人员使用的工具,它会发展为企业全员、企业合作伙伴共同使用的工具。

科创⼈社群,是由技术背景CEO、CTO、CIO、技术VP、技术总监等技术决策者组成的NPO组织,秉承⾃愿、互助、共赢原则, 以交流成长心得和创新、创业经验为主题,目前已拥有成员4000+。

-- 精彩推荐--

章新波 | 花姐 | 张忠 | 陈皓 | 吴世春 | 杨歌 | 云风 | 乔新亮 | 李嘉鹏 | 梁宇 | 杨冀龙 | 黄东旭 | 陶建辉 | 胡一川 | 高阳 | 史文禄 | 叶玎玎 | 冯斌  | 金庸 | 程军 | 韩卿 | 高春辉 | 王英键 | 王福强 | 郝培强 | 陈靖华 | 洪强宁 | 刘琥(响马) | 郭炜 | 沈剑 | 童剑 | 史海峰 | 马宇翔 | 张中一 | 黄玲艳 | 梁宇鹏(一乐)崔红保 | 罗辉林 | 林镇南

谢谢您的「分享|点赞|在看 」一键三连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